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回顾2016『中国首届十杰人民摄影家』盛况--下集!

时间:2023-1-31 17:01:33

回顾2016『中国首届十杰人民摄影家』盛况--下集!

北京公益摄影协会16小时前

不知这个春天的四月怎么了,从4月10日开始就下雨不停,一直到16日早上雨还在下,这是2016年4月16日发生在“中国年文化民俗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颁奖盛典暨“中国首届十杰人民摄影家”在深圳南山区颁奖活动之前的特殊天气。

时任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执行主席的许洪绪校长,为了“中国年文化民俗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颁奖盛典暨“中国首届十杰人民摄影家” 颁奖活动举办成功,他已经在深圳市南山区文化体育中心现场忙了五天了,昨天晚上又忙了一宿。大家看着许校长红红的眼睛都劝他去休息一会,可是他的脸上满脸焦虑不堪,眼望着天空,心里在想着今天的雨会不会停下来,今天的颁奖活动会不会预期举行?

“中国年文化民俗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颁奖盛典暨“中国首届十杰人民摄影家” 颁奖活动现场。

鹏城深圳,晴空丽日。上午8点,雨慢慢地停了下来,9点太阳出来了,大家的心一下子全放下来了,满脸惆怅的许洪绪校长此时此刻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带领全场工作人员马上进入了快速工作状态,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家把会场安排得井井有条。上午10点58分,十杰人民摄影家代表胡武功、侯贺良、黑明、焦波、黄一鸣、杨麾先生踏着红地毯在礼仪小姐的引领下走上了颁奖舞台,人民摄影报李涛社长为获奖者代表颁发证书。

随后2016“中国年文化民俗摄影大赛”获奖嘉宾走上舞台领奖。深圳市原常务副市长刘应力,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梁宇,深圳市南山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晓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悦,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首席专家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镜美华夏影像文化品牌文化总监胡颖,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创会主席高文林、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执行主席许洪绪、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代表谢东晖、人民摄影报社长、总编辑李涛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中国年文化民俗摄影大赛”获奖摄影师以及众多深圳市民来到现场,共同见证这一盛大颁奖典礼,并向这些心系人民关注人民的十杰人民摄影家表达崇高的敬意。

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执行主席许洪绪为本次活动支持单位梁涛董事长颁发奖牌

“中国年文化民俗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颁奖盛典暨“中国首届十杰人民摄影家”颁奖活动现场

十杰人民摄影家于德水,1953年生,山西阳城人,现居郑州。作品 “大地耕诗” “黄河流年”“生命河流”曾在国内外广泛展出。并被国内外美术馆、艺术博物馆广泛收藏。2015年任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于德水的自我介绍:

1966年,13岁的我中断学业,被漂逐在波涛的边沿,后来,一台照相机成为了我生活的幸运。在教育缺失年代迈出的步履,蹒蹒跚跚地在身后划了一条长长的弧线。相机于我无疑是一部认知世界、认知生活、认知河流的大书。我第一次伫立在黄河岸边,那是1985年。久久凝望着滞重 、沉浑、 缓慢扭动的河水平静地流淌……我惊异于她的安详、静谧。这就是那条孕育了数千年历史文明民族的古老大河。千年流变,亘古黄河。这条大河,用它飞腾、翻滚的浊浆、湍急、涌动的暗流,把一个族群的生命力和它的农业文明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地延绵了数千年……快门声令我感到谁也无法透彻这河水的浑浊,从殷红的图解到凝重的苦涩,一路走来。理想与精神逐渐复归于质朴的认同,影像也开始脱卸着一层一层的茧缚,还原着河水的本来,还原着土地的本来,还原着生活的本来,还有人。

《黄河上即将靠岸的渡船》1996年摄于河南

《宋陵石像旁的夏收》2005年摄于河南

《路上走亲戚的一家人》1994年摄于山西

《在路上骑独轮车的孩子》1997年摄于河南

《看飞机的人们》1996年摄于河南

《捡麦穗的农妇》1980年摄于河南

《山路上赶会的人们》2012年摄于河南

《商场里拍金婚照的老人》1994年摄于河南

《田野里的艺人》2003年摄于河南

《在树上看社火的夫妇》1991年摄于河南

十杰人民摄影家黄一鸣,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海南省摄影家协会、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海南省纪实摄影协会主席,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北京公益摄影协会、全国光影助学工程首席专家委员。

黄一鸣自我介绍:

摄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人与人沟通的方式。摄影不仅仅是一张照片,而是摄影人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是摄影人真心的流露。我始终相信,摄影能起到让人们关注社会、唤起良知的作用。摄影的基本特征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关注人生。摄影人就是历史的记录者,时代发展的见证人。我是从黎村走出来的摄影家,我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海南岛黎村里度过的,直到我走向社会。外面的世界很大,因此我思考了很多问题,摄影是我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

1988年摄乘船进海南岛的闯海人。

1993年摄海南省第一批磁卡电话在海口市街头投入使用。

1997年7月摄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中国民用航空总局1996年客舱服务中国民航优质服务奖,陈峰总裁兴高采烈领奖归来。

2006年摄于东方市集中修建茅草房的黎族先住民。

黎寨医院虽小,但前来看病的黎族先住民可不少。

林振龙与邻村的女孩符梅就是在眼前的茅草屋结婚的。

1992年摄没有证件上海南岛的人被临时滞留在这个大棚里,建省之初的海南省进入需要边境能行证。朋友们在寻找亲朋好友。

1993年摄于琼中县山村的早晨,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挑回满满的两桶山泉水。

1994年摄于保亭县在海南偏远的山区,猪成了黎村儿童的宠物

十杰人民摄影家黑明,曾为中国青年杂志社摄影工作部主任、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工作,一级摄影师。

在中国、法国、美国、日本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摄影作品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2015年摄于南京

图中人贾若瑜,又名贾直。1915年生于四川合江。抗战期间贾若瑜先后担任山东纵队胶东第5旅参谋长、胶东军区参谋长、司令员等职,多次与日军作战。1958年,开国少将贾若瑜担任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筹委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负责筹建军博。2015年摄于北京。

图中人刘增钰,1918年生于山西昔阳。七七事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被编入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的正太路破击战、寿阳伏击战、榆辽战役、关家垴战斗。曾任空军部队第一任文化部长,某部军职政委。2014年摄于北京。

图中人刘景轼,1918年生于四川蒲江。1937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8年底被分发到四川省防空司令部,曾在成都中江击落了日军的第一架飞机---三菱96G3M中型轰炸机和日军大名鼎鼎的轰炸之王---奥田喜久司大佐,2014年摄于成都。

图中人刘治,1915年生于湖南邵阳。1938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6期步科,毕业后分发到被编入第9战区川军第30集团军72军15师45团3营7连3排担任少尉排长。抗战结束后他厌倦了炮火,不愿参加内战,于是成为一名逃兵,2013年摄于邵阳

图中人于亚平,1920年生于安徽蒙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7分校16期毕业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51军113师337团2营任排长,驻守江苏淮安。在他的记忆和日记中,他曾在豫中、鲁南等会战中,与日本鬼子大大小小一共打过23仗,2014年摄于西安

图中人谢翔龙,1913年生于江西宁冈。1940年放弃学业被编入国民党宪兵部队16团4营4连3排9班,同年夏天,第二次粤北战役爆发,他作为宪兵战士参加了那场战斗。1944年请假回家脱离部队,1946年再次考入阳明师范,毕业后进入茅坪中学任教,2014年摄于宁冈。

图中人王保禄,1927年生于山西晋城。在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当兵。抗战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攻打泊村的日军炮楼,为了打掉那个炮楼,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半夜打、下雨打、挖暗道打,一直到日本投降,鬼子才从那个炮楼上撤下来,2014年摄于山西晋城

图中人梁全正,1931年生于山西静乐。1944年加入吕梁军区独立5旅6连,成为一名司号员。他先后去文水、太原、清徐、娄烦等地参加抗日游击战,从抗战的尾声一直吹到抗美援朝。他说吹号是个技术活儿,160多种声音,一般人都不会,2014年摄于娄烦

图中人小林宽澄,1919年生于日本前桥。1940年他被强征参军后,编入华北派遣军第12军第14师团从青岛登陆入侵中国。19416月19日在山东被俘,后参加八路军,多次参加对日作战。1972年中日建交后,他多次被邀请到中国大陆参观访问,2014年摄于日本东京

十杰人民摄影家解海龙,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公安部文联荣誉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谢海龙的自我介绍:

我是1980年开始学习摄影的,刚开始的时候题材杂乱,没有个人风格,后来成了追逐比赛奖项的“获奖专业户”。不过这些奖项也使我陷入了思考——如何确立自自己的拍摄风格。在后来的学习中,有位老师跟我说,一张照片“令人喜不如令人思”。这也成了我后来创作时经常反问自己的一句话。于是我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大山,投向了那里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创作初期,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完全靠的是自己内心朴素的良知与愤懑。于是我停止了所谓的“艺术”创作,用了近6年的时间对这个被社会忽略的严峻现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摄影纪录考察。

在这期间,我辗转在那些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共跑了20个省,50多个县,200多所学校。在大别山老区,我拍摄了一批进入中国摄影史的照片,像“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烤小手”等。在这期间,我的拍摄也受到了当时各地僵化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制肘,时常处于工作无法进行下去的困境。不过,一些尴尬和质疑过后,他们也理解了我的真正意图,有的还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更令我欣慰的是,希望工程中的部分照片已进入了中国摄影史,我本人也因此完成了从一个“摄影艺术家”,向带有社会学色彩的纪实摄影家的转型,这也使我后来成为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2008年,我也成为众多奥运火炬手中的一员。我想,我应该是代表摄影人来传递火炬的,在新时期,需要发动大家继续献爱心。同时,这也是大家对于我的一份信任。2014年,我把我这么多年来拍摄的照片,做了一个系统的整理和重新编辑,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么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变迁。这组照片后来,使我获得了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职业生涯。我觉得,深入群众,把镜头对准人民,对准那些大时代下需要我们帮助的小人物,是任何艺术家和摄影师都应有的大情怀。

1991年04月摄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三合中心学校

1991年04月摄于河南省新县八里畈乡王里河小学

1991年09月摄于陕西省绥德县楼沟村小学

1991年12月摄于河北省滦平县拉海沟乡大店子村小学

1992年03月摄于陕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羊丈村小学

1992年03月摄于陕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南岩头村

1993年10月摄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陡山河乡希望小学

2014年07月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火烈乡沙且地莫村

2007年09月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库衣乡

2014年摄第一次接触足球,孩子们高兴极了。

十杰人民摄影家杨麾,供职于南充市委宣传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南充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其作品多次被中国摄影专业报刊杂志刊发,其中,专题摄影作品《川北老乡》还应邀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杨麾的自我介绍:

我生在嘉陵江中游的南充市,从八岁那年起,就开始往返于城乡之间,在母亲教书的老祠堂或古寺庙里读小学,1969年秋天,我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看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更是令我铭记不忘。

这些经历让我与川北老乡结下了深情厚谊,生活的积累让我悟出了人类因百姓而存在,历史因百姓而发展的道理。从而更知道了我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摄影之初,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出作品、去参赛、去获奖。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意识的提高,我对摄影又有了新的认识:它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它应该给百姓以关切,给历史以见证,给后人以寄托。尊重生活,体察平凡,这才是我坚持纪实摄影的必由之路。所以,三十多年来,我带着对生活的感悟,带着与嘉陵江畔老乡相濡以沫的质朴情感,平等地、真诚地,全身心地用镜头向他们倾注着我的激情。现在嘉陵江畔的城镇乡村,很多旧时的生活痕迹,已被时代前进的步伐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庆幸的是,我用相机为川北老乡留下了影像志、备忘录,就把这些当作我为那个已经远去时代的献礼吧。

十杰人民摄影家杨麾作品洪水消退后,江中的回水坝是采挖卵石的天然之地。

十杰人民摄影家杨麾作品在淌水挑运的同时,洗去卵石里的泥沙

十杰人民摄影家杨麾作品个体挑夫吃饭有早有晚

十杰人民摄影家杨麾作品夏天挑夫劳作流汗多补水也多。

十杰人民摄影家杨麾作品挑沙过磅秤重记酬。

十杰人民摄影家杨麾作品老板有时也会到工地坐坐。

1985年摄于河坝乡乘客下车等待老人把路修好

1989年摄于新建乡拉客的三轮车走过久雨的泥潭。

1991年摄于新建乡汽车缓慢驶过礼让的三轮车

1990年摄于土门区做完买卖走在回家路上的农民。

用光影塑造影像,用心去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无限趣味的动人之处!---鑫洋摄影




本网站内容为摄影师个人及协会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 xc@gysyxh.com 或 致电13261978198,特此声明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电话:010-82863196 邮箱:gy@gysyxh.com

版权所有:北京公益摄影协会  京ICP备16031905号-1